近日,永和豆漿因在廣告宣傳中自稱“國飲”,被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30萬元罰款。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對品牌宣傳合規性的廣泛關注,也提醒企業在追求營銷效果的同時,必須嚴格遵守廣告法相關規定。
據調查,永和豆漿在其某產品廣告中使用了“永和豆漿的國飲傳奇”等宣傳語,暗示其產品具有國家層面認可的權威地位。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》第九條規定,廣告不得使用或者變相使用國家機關、國家工作人員的名義或者形象,也不得使用“國家級”“最高級”“最佳”等絕對化用語。“國飲”一詞雖未直接列入禁止范圍,但其含義易被理解為國家層面認可或推薦的產品,可能誤導消費者,構成虛假宣傳。
永和豆漿作為知名餐飲品牌,長期以豆漿、油條等傳統早餐食品聞名,此次被罰不僅是經濟上的損失,更對其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。市場監管部門指出,企業在廣告宣傳中應實事求是,避免夸大產品地位或功能,確保廣告內容真實、合法。近年來,類似因不當使用“國字號”宣傳被處罰的案例屢見不鮮,例如某茶葉品牌自稱“國茶”、某酒類品牌標榜“國酒”等,均被依法查處。
此事件也引發了行業對廣告用語規范的反思。專家建議,企業在策劃廣告時,應充分了解相關法律法規,避免觸碰法律紅線。同時,消費者在面對類似宣傳時,也應保持理性,不盲目相信“國字號”標簽,而是基于產品實際品質做出選擇。
永和豆漿方面已表示接受處罰,并承諾加強對廣告內容的審核。此次罰款不僅是對單一企業的警示,更是對整個行業的提醒:品牌營銷可以創新,但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。唯有如此,才能構建健康、誠信的市場環境,贏得消費者的長久信任。